乐观的社保专家早就预测:2023年养老金上涨5%左右。这是不是真的呢?我们要耐心等待202年3月的两会。按照惯例,3月两会出消息,5月人社部会发公告,下半年就会补发养老金差额。
统一涨5%,对企业退休人员没有太大的意义。高收入的上涨金额大,低收入的上涨金额小,贫富差距只会越拉越大。但是,养老基金的库存有限,要缩小贫富差距,就必须实行“提档补差”和“削峰填谷”以及“控高补低”,高收入的少涨一,低收入的多涨,才能慢慢实现共同富裕。
根据统计数据分析:全国企业退休人员的月人均养老金为2987元。结构非常不平衡,大多数人都被“平均”了。低于2600元(中位数)的人大约有七八千万人,集中在偏远地区、欠发达地区、传统老国企、当年下岗工人等特殊群体。
退休老工人建议:在2023年普调5%的基础上(不损害高收入群体的利益),按照年龄与工龄的要素进行“提档补差”。满60岁的人养老金不足4000元的直接“提档”至4000元,以后按照每年工龄多涨200元的标准进行“补差”,满40年工龄或满70岁的补涨到6000元。
【1】社保专家的反对意见。
一是养老金上涨体系里只有社保缴费年限,根本没有工龄这个概念。工龄不等于缴费年限,不缴费的工龄没有价值。所以按工龄每年多涨200元是没有依据的。
二是养老金计算和上涨都执行“多缴多得、长缴多得”的经济规律和市场法则。给低收入的老工人多涨,违反了这个市场法则,对高收入群体也不公平。这是搞平均主义、吃大锅饭,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。
三是按工龄多涨,全国有1.3亿企业退休人员,每年需要新增加几千亿元的养老金支出。2022年养老基金的当年结余才3000亿元左右,如果按照工龄上涨,社保的家底根本兜不住这种涨幅。
【2】退休工人的分析值得尊重。
第一,人社部说养老金水平差距过大,说明这样的结构就不合理,损害了低收入群体的利益。国家提出要注重“均衡性”和“共同富裕”,就是要纠正这种差距过大的错误。
第二,差距过大不合理,恰恰说明这种结构损害了退休工人的利益,现在按照年龄进行提档,按照工龄进行补差,就是要回补过去对他们的亏欠啊。在普调的基础上多涨,没有损害高收入群体的利益,只是向低收入倾斜罢了。
第三,现在养老金高的人,恰恰是吃到了低收入者无私奉献的红利。举个例子:城市化的红利是用剪刀差吃了农民的利益,工业化的红利是大城市的高收入者吃到了,红利的产生是产业工人的无私奉献带来的。
第四,工龄体现了过去的贡献。为什么要以30年工龄为起点呢?就是要关照那一批支援边疆、支援重工业建设、支援传统国企的退休工人群体。他们当年献了青春献子孙,拿的是低工资,到老了也没有储蓄,一两千元的养老金太低了。
第五,退休工人的养老金低,不是他们的过错,也不是他们没本事,恰恰证明是他们无私奉献了。他们当年实行的是低工资机制,所以,导致缴费低,传导到养老金也比较低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缴费,也享受高出2倍的退休金,这种“好政策”也应该让企业退休人员享受。
PS:请转发给更多退休人员,让政策普惠更多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