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照人社部公布的数字,2022年末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已经达到了10.5亿人,我国已经建立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养老保险体系。2023年我们将继续提高养老金,养老金会怎么涨呢?
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分为两种养老保险,分别有不同的增长模式。
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,主要是由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两大类构成的。
根据《202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》,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为48074万人,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为54797万人,覆盖人数当时已经超过了10.28亿人。
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以现收现支为基础的模式,主要是依靠用人单位和职工缴费以及国家财政补贴。由于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和待遇,是跟社会平均工资相挂钩的,所以国家也建立了相应的年年调整模式。
从2005年开始,国家建立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正常调整模式,每年调整一次,2023年将实现养老金的第19连涨。
近年来,养老金调整的总体水平在不断下降。2005年至2007年,养老金调整是以上年度社平工资增长率的一定比例为基础。2008年至2015年,均是以上年度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的10%进行调整的。2016年开始,实施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统一调整,再加上养老金水平在不断提高,社会平均工资增长速度也开始放缓,调整幅度也有所下降,从6.5%逐渐下降为2022年的4%。
按照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规划,今年消费者价格会控制在增长3%左右,因此养老金上涨幅度不会低于3%。按照往年的规律,预计增长幅度会在3.5%~4%左右。
养老金调整的时候,都是按照定额调整、挂钩调整、适当倾斜三种方式来进行的,并不是人人增加相同的养老金比例。一般来说,养老金较低的人群调整的比例会更高一些,这也是国家养老金调整向低收入人群倾斜的照顾做法。
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待遇,主要源自于本人缴费的积累和国家财政补贴。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同,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没有单位缴费,全靠个人积累和财政补贴。
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部分全部进入个人账户,万一领取不完可以继承。领取完了以后会有国家财政补贴等额的个人账户养老金,确保待遇不降低。基础养老金部分,全部是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补贴形成的。
实际上,每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待遇调整,并不是增加养老金,而是调整基础养老金标准。2018年,国家就要求各地建立起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。目前已经有很多省份,建立了年年调整的机制。
不过,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待遇,由于各地供养的人员数量不同,财政负担能力不一样,因此待遇差距很大,增长的钱数也会相差较大。
进入2023年以后,已经先后有多个省份明确调整当地的基础养老金。宁夏自治区基础养老金从2023年1月起上调10元至180元;河南省从2023年1月1日起,也是上调10元至123元;河北省上调10元至133元;贵州省上调至123元。像上海市这几年每年都增长80~100元的,2022年的基础养老金已经达到了1300元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待遇调整是人人增加相同的钱数,相对更加平均一些。
所以,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还是相对较为复杂的,具有不同的增长方式。具体增长多少,还是要根据不同的保险种类、所处地区等因素确定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