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据解放日报2月13日报道,距离表达提前还贷意向已逾两个月,沈先生依然没有接到来自银行的受理电话。按照其房贷合同,这笔按揭贷款已满3年,申请提前还贷本应是“常规操作”。沈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,曾经的“常规操作”正成为当下摆在不少市民面前的一道切实难题:在12345市民服务热线,仅是过去一个月内,便有相关投诉70余条,“排队半年”“收取违约金”“网上无法预约”等提前还贷不顺的情况正高频出现。”
“《中国银行保险报》记者了解到,针对近期反映较多的房贷提前还款难、预约时间长等问题,人民银行、银保监会2月9日召开部分商业银行座谈会,要求商业银行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,保障客户合法权益,改进提升服务质量,按照合同约定做好客户提前还款服务工作。同时,针对部分借款人违规使用经营贷、消费贷提前还款的情况,人民银行、银保监会要求商业银行持续做好贷前贷后管理,加强风险警示;监管部门将加大检查处罚力度,及时查处违规中介并披露典型案例。”
以上均源自网络公开发布的新闻,去年年底,看到有新闻报道,某银行告知客户,提前还房贷,需要预约,不能马上还,预约成功后,最快两个月可以还。当时以为这又是一则吐槽银行店大欺客的消息。明明是我欠你钱,提前还给你还不收,让等两个月再说,银行又开始整活了。后来发现类似新闻越来越多,有新闻进一步渲染,说已经形成了一波提前还贷潮。小明是这时候意识到这事不是偶然事件,虽然自己还没有机会还房贷,但是问了身边有房贷的同事,反馈确实提前还贷受阻。如此小范围的随机抽样都能抽中,这已经不是小概率事件,是小概率事件在身边发生了。应该可以肯定,不管是不是提前还贷潮,银行已经统一思想,步调一致的开始限制提前还房贷了。
这事本是让人气愤的事,合同上写的清清楚楚,提前还贷是贷款人的权利,而且就算违约了,交违约金也行,现在说不让还就不能还了,明显是违背了契约精神。可牢骚发完,又结合现实条件想想,银行柜台上写着“离柜概不负责”,小明去取钱,少取了一百,再找到银行的时候,银行让小明抬头看这句话。可是小明要是多取了一百,银行会主动联系小明退钱,小明也和银行说这句话,银行说我们有监控。小明没有多取过一百块钱的经历,这事描述的可能夸张了点,但是普通群众心里对银行的认知也差不多如此。所以遇到这种事,作为一名普通群众只能调侃,无力吐槽,而且实际上从心里已经默认接受银行这种行为了。不让提前还贷,那就等让还的时候再还也行,但是不让还是为什么呢,总得有个说法吧。
银行不给明确的说法,那就只能用朴素而天真的逻辑去瞎猜。有一种可能的情况,每年都有人提前还贷,今年提前还贷的人数并没有增加,只是这些人被银行阻拦了之后新闻报出来了;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况,提前还贷的人数确实突然增加了,银行看这么多提前还贷的人,不控制可能出问题,然后开始采取措施限制提前还贷。原本还款的人就比以前多,再一限流,堵的更严重了,这就出问题了,所以相关新闻频繁报道,从财经板块挪到了头条,又从头条挤上了热搜。到底是哪种情况,这不重要,作为普通群众,小明还是想知道,为什么不能提前还房贷呢?
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去网上求证,小明没有找到符合心理预期的答案,于是只能有感而发,通过发散性思维做出一些假设。以小明对金融行业的一点了解,住房贷款是银行已经借出去的钱,银行是债主,等上二三十年的时间,慢慢收账。金融行业讲究的是资本的流动和挣快钱,二三十年太久,资本停下来就不创造利润了,于是有了下面这个故事。
小明买房找工行贷了款,30年,连本带利需要还100万。工行等不了小明用30年慢慢还这100万,现在就想要钱,所以算了一下, 30年后的100万,现在值多少钱,算了个数,这个叫现值,假设算完之后是90万。于是工行找到建行,我有一包优质资产,30年后值100万,现在值90万,卖给你吧。建行也觉得30年收这点钱时间长了,要是有利可图,倒是可以考虑,于是工行说急用钱,让利2万,88万出售。建行觉得有赚头,而且建行暂时有闲钱,成交。
等到某一天建行也不想要这个持续30年的优质资产了,这个过程又会重复一遍,可能找了农行,又算了个价格卖了。按如此循环下去,小明的房贷一直在还着,但是真正的债主是谁小明也不知道。小明的房贷作为一包优质资产一直在银行间买卖,给银行换流动资金。如果银行间市场都没有钱了,这个资产也可能被卖给非银行金融机构,也就是说这包资产一直在金融系统中流动。(实际肯定不是这么操作的,这是以小明的身份编的故事)后来的故事,小明没有按30年期限一点一点的把贷款还完,这几年房贷利率在下行,小明贷款的时候利率很高,既然利率降下来了,小明想提前还贷省点利息,普通群众的想法就是这么朴实无华。
银行卖贷款的时候是连本金和利息打包卖的,卖卖出时利息按5%算,而在现有利率水平下,小明提前把钱还了,银行用这些钱能实现的利润可能只有3%,直接结果就是资产价值缩水了。如故事里所述,建行以88万价格把小明的贷款买了,小明提前还了贷款,经过一翻计算,建行手里的资产可能只剩87万了,亏了1万。小明一个人提前还贷,银行亏1万,这不重要,如果好多小明都提前还贷,这个账就不好平了,银行的账面资产减值,金融机构的账面也减值,所以小明是想省点利息,但银行已经默认把这个利息算成他的收入了。兹事体大,往小了说是银行保护自己,往大了说是防止系统性风险,这是国家的方针政策,想到这,小明觉得身上的担子又重了一些,这个贷款不提前还了。
这是体制优势明显,如果资本主义国家发生这种情况,那帮操蛋的民众会把银行告上法庭,法院还不敢支持银行,因为搞不好就弄个游行示威,政府要坚持所谓的政治正确。结果银行不得不让民众提前还贷,然后账面出现减值,民众一看银行亏钱了,立马开始挤兑银行,然后就引发系统性风险,接着就是金融危机了,怪不得我们总说资本主义容易发生金融危机。
最近还有一个新闻,央行和银保监会拟出台“金融17条”政策,给住房租赁市场提供信贷支持政策。小明看完之后,字都认识,但是连起来好像又不认识。结合刚刚一阵头脑风暴,好像被启发出一些思路,思维仍然在发散。
从国家经济要发展,房地产公司打头阵开始。房地产开发商盖房子需要钱,没钱咋办,银行说我给你贷。房子盖好了,群众没钱买咋办,银行说我给你贷;群众拿到贷款,买了房子,从此安居乐业,工作更努力了,收入有保障,按时还贷款。房企收了群众的购房款,也按期给银行还贷款;贷款都还上了,银行还挣了利息,大家都高兴,皆大欢喜。银行哪来这么多钱发贷款呢,房企盖的房子是一套,群众买的也是这套,银行给一套房子贷了两次款呢,储户存款和国家政策支持是一方面,银行钱还不够怎么办,这里可以往上看,小明的贷款不是被卖了么。
后来事情的发展有点过快过猛,超出了预期,有一天房企发现买房的人少了,收不回来钱,贷款还不上。银行说不还贷款,得没收房子,房企说没人买房就没钱还贷款,想没收房子也得去看看情况再说吧。于是银行去现场看房子,到了地方一看,房子呢?原来房子还没盖,就一块地,房企说这块地要盖10栋楼,而且已经都卖出去了。这时候已经买了这十栋楼的人也听到消息了,原来房企没钱了,怪不得已经停工不交房,不给房子我不还贷款。银行这时候为难了,房企不还贷款,群众也不还贷款,想去收房,收空气?想来也气人,银行干了利国利民的好事,反而成了冤大头,但是出了问题怎么都得解决。于是银行找到房企让他们继续把房子盖完交付,把钱还上。告诉群众们不要慌,银行还是一如既往的支持房地产发展,你们该买还是买,我们给政策。
房企靠不靠谱,群众买不买房,这是市场行为,银行心里是没底的,不能被动等待,要主动自救,不知金融17条是不是在探索新的出路。房子没人买,那就支持搞租赁住房的企业,大户先把房子都买了,买完再出租,现在好多人有住房需求没钱买房,买不起可以租。搞租赁住房的企业没钱买房怎么办,银行说我给你贷。贷了款还是要还的,没钱还贷款怎么办,银行说可以用未来租金做抵押,发证券融资。
资产证券化这个办法,确实是金融市场的一道利器,可以解决很多问题。之所以小明知道这个词,是因为十多年前,美国曾经把这一套拳法耍过一遍,当时影响过于巨大,以至于小明也跨专业去研究了一些内容。我们和美国国情不同,区别肯定很大,当年美国只耍到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这一招,还没有耍到用租金做抵押发证券这一招,就已经玩脱了,也就是2007年的次贷危机和紧接着2008年的金融危机。
美国当时对个人贷款管的松,基本上只要是个活人就给贷款,不管你能不能还的上,先去买了房子再说。结果大量个人次级贷款(给还款能力极差的人贷款)被引入到了银行和金融机构,美国的金融机构更想赚快钱,绞尽脑汁想把次级贷款往外卖,但是次级贷款风险太大了不好卖,华尔街那帮天才开创了一种自认为伟大的发明,拿优质资产搭配次级贷款,捆绑打包证券化,这样风险就分散了,看似次级贷款风险高,经过华尔街一翻操作,风险已经被分散没了,之后美国证券市场空前繁荣,还发明了各种花式玩法。殊不知一切都是建立在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的基础上,一旦房地产市场不行了,次级贷款人大面积断供,次贷危机就爆发了。
风险只能被转移,永远不会被消灭,华尔街那帮天才只不过是把风险切碎了掺到整个金融系统中,一旦一个点爆发了,连锁反应会让整个金融系统崩溃。美国的做法是在整个金融系统崩溃前,政府出面兜底了,美国政府拿出几千亿美元让华尔街那些天才免于破产,同时避免了美国金融系统的崩溃。这些事小明是从一本叫too big to fall的书里看到的,就不过多赘述了。
我们的情况怎么样,国内银行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控应该没有问题,以中国人的性格来说,轻易不断供,除非没有钱,除非借也借不到。银行对房企贷款的管控应该有过很宽松的时候,要么也不至于某大房企可以贷款上万亿。这事不重要,我们讲究欠债还钱,天经地义,钱早晚是要还上的,主要是这些贷款有没有扩散到金融系统中。如果没有,那只是欠债人和债主之间的私人矛盾。如果有,这些贷款会不会是中国金融系统内的次级贷款,规模有多大,影响有多大,这事作为一名普通群众,小明不知道。